幌菊的功效与作用

08-02 81阅读

山风掠过海拔两千米的林缘时,常把一种匍匐小草的白花吹得轻轻颤动。它叫幌菊——名字里带一个“幌”字,仿佛风一停,整株草就会收起那面小小的“白旗”。可就是这株看似纤弱的草本,在民间却被称为“山野郎中”,全草入药,功效良多,且听我慢慢道来。

c232aad7-d862-47ee-bd6d-302cd8c1de29.jpg

一、草木身世与采撷时节  

幌菊(Ellisiophyllum pinnatum)隶属车前科幌菊属,多年生柔弱匍匐草本,节处生根,蔓延可达一米。叶片羽状深裂,纸质轻柔;花冠漏斗状,纯白色,7-9月最盛。此时采全草,去净泥土,阴干或低温烘干,即可入药。高海拔云雾所育,得天地清润之气,药效尤佳。

二、传统功效的四句话  

老药工口授心传,把幌菊功效编成四句话:  

“滋阴润燥救肺金,平肝明目息风眩,清胆退黄利水道,凉血生肌护疮疡。”  

短短二十八字,几乎囊括了它在民间的主要用途。

1. 滋阴润燥、清肺止咳  

高山区昼夜温差大,秋燥伤肺,常见干咳无痰、咽痒声嘶。幌菊甘润入肺,可配伍麦冬、川贝,煎水代茶,润肺而不碍胃。对“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清金降火,收效尤捷。

2. 平肝明目、定眩止晕  

“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目眩眼干。幌菊归肝经,能养阴平肝。单味15 g配枸杞10 g、菊花6 g,滚水冲泡,每日温饮,对“头晕目眩、眼胀耳鸣”属肝阳上亢者,可起辅助治疗之功。

3. 清胆退黄、利湿消肿  

云贵民间治湿热黄疸,常以幌菊30 g、茵陈20 g、虎杖15 g,三味同煎,连服一周。其中幌菊甘寒养阴,可防茵陈、虎杖苦寒伤正,又能利尿退黄,使邪有出路。

4. 凉血生肌、外治疮疡  

鲜品捣汁外敷,或干品研末调蜂蜜,可治烫火伤、带状疱疹及湿疹渗液。其胶粘质可在创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渗出;微量黄酮类又可抑菌消炎,促进上皮新生。

三、现代研究与成分初探  

虽目前系统药理研究尚少,但初步成分分析提示幌菊含黄酮苷、多糖、有机酸及粘液质。  

• 黄酮苷:具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解释其护肝、明目功效。  

• 多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支持其“生肌”外用传统。  

• 粘液质:润滑肠道,内服可润肠通便,对老年津亏便秘尤宜。  

值得指出的是,同属植物常含环烯醚萜苷,推测幌菊亦可能含有,今后若能分离鉴定,将为其“平肝息风”提供现代依据。

四、配伍与便方举例  

1. 山岚咳喘方  

幌菊15 g、金沸草10 g、矮地茶12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一剂,用于高山劳作后咽痒干咳。  

2. 眩晕宁茶  

幌菊12 g、钩藤10 g、罗布麻叶6 g、冰糖少许。沸水浸泡,代茶频饮,适用于血压偏高兼头晕者。  

3. 湿热黄疸煎  

幌菊30 g、茵陈蒿20 g、栀子10 g、板蓝根15 g。加水600 mL,煎取200 mL,早晚分服。  

4. 烫伤简便方  

鲜幌菊全草洗净,加冰片少许,捣至极烂,外敷创面,每日换药一次。

五、使用注意  

1. 性偏甘寒,脾胃虚寒、久泻便溏者慎服。  

2. 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外用鲜品需洗净,防止土壤细菌污染创面。  

4. 目前尚未见明显毒性报道,但仍建议按常规剂量(干品10-30 g/日)服用,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六、从药圃到花境——双重身份  

除药用外,幌菊植株低矮、花色素雅,园艺上被用作花坛镶边、吊篮悬垂,或秋季温室盆栽。它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迅速覆盖裸地,是“生态修复小能手”。一株小草,既济人疾苦,又美化人间,可谓“功在药苑,色在花境”。

七、尾声  

若你秋日行至横断山脉,在云雾缭绕的林缘,看到一张白色的小“旗”贴着地皮蔓延,别急着踩过。俯下身,指尖轻触那柔软的毛叶,也许你会想起《滇南本草》里的一句话:“小草生幽谷,无名人不识,采之作良药,能安四方客。”它便是幌菊——山野间静默的医者,风中的白旗,也是大地馈赠给我们的温柔药方。

Scan Me!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搜集,不代表小雷爱探索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